首页 河虾养殖 大麦虫活体 特种养殖动物高蛋白饲料提高抗病

大麦虫活体 特种养殖动物高蛋白饲料提高抗病

发布时间 2016-03-09 收藏 分享
价格 15.00
区域 北京市 - 北京市
来源 新丰县神农氏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

详情描述:

大麦虫活体介绍  大麦虫,又名超级黄粉虫、蛋白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鞘翅目,拟步甲虫科昆虫。老熟幼虫大体长可达到7公分,单条虫重1.3g-1.5g。幼虫含粗蛋白质51%,脂肪含量29%,还含有多种糖类、氨基酸、维生素、激素、酶及矿物质磷、铁、钾、钠、钙等,因其营养丰富又称面包虫,其营养价值远远超出同类科目的其他昆虫,可作为高蛋白鲜活饲料,国内外著名动物园都用其作为繁殖名贵珍禽、水产的肉食饲料之一。  大麦虫具有食性杂、适应能力强、生长快,生命力强,繁殖率高等特点,其主要食物为麦麸、玉米面、农作物秸秆、蔬菜等。人工饲养方法简单,具有经济效益高饲料来源广,设施简单,易饲养、易管理,无疫病,适应农村、城镇居民饲养的特点。我国20世纪50年代引进养殖,以后不断向社会扩散并被应用于各种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的活体饲料,通过长期的人工饲养可以高密度集约化繁育饲养,并被誉为蛋白饲料宝库,大力促进了林蛙、蛤蚧、鳖、蟮鱼、蜗牛、壁虎和蛇等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业的发展。  大麦虫活体的形态特征  一、大麦虫的形态特征  大麦虫以属于完全变态昆虫类,其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直到羽化为成虫。  1. 卵  卵长1.5~2毫米,卵外表为卵壳,内层是卵黄膜,里面充满乳白色的卵内物质。长圆形,灰白色,卵壳较脆软,易破裂。卵外被有黏液,能黏附上一层虫粪和饲料,可以直到保护作用。  2.幼虫  幼虫一般体长35~55毫米,身体前后粗细基本一致,体径为5~6毫米,体壁较硬,无大毛,有光泽;虫体中间为黄、黑相间色,即中间有圈斑点,接近头部三节黑褐色较多,接近尾部三节黑褐色也较重,腹面为灰褐色。头壳较硬,为深黑色。各足转节腹面近端部有2根粗刺。  3.蛹  长约25~30毫米,乳白色或黄褐色,无色,有光泽,鞘翅伸达第三腹节,腹部向腹面弯曲明显。腹部末端有一对较尖的变刺,呈八字形,末节腹面有一对不分节的乳状突,雌蛹乳突大而明显,端部扁平,向两边弯曲,雄蛹乳突较小,端部呈圆形,不弯曲,基部合并,以此可区别雌雄蛹。  4.成虫  体长约25~30毫米,体色呈黑色,体型为长椭圆形。体面多密集黑斑点,无毛,无光泽。复眼红褐色,触角念珠状,11节,触角末节长大于宽,节和第二节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节的长度,第三节的长度约为第二节长度的2倍。  二、大麦虫的形态解剖学结构  1. 消化系统  大麦虫幼虫与成虫的消化道结构是不同的。幼虫的消化道平直而且较长;成虫的消化道较短,中肠部分较发达,质地较硬。幼虫的马氏管一般为6条,直肠较粗,且壁厚质硬,成虫的消化道相对短一些,由于生殖系统同时占有腹腔空间,肠管不及幼虫发达。因此,在饲料配方及加工粒度方面,应将成虫饲料的营养成分提高一些,加工更精细一些。  2. 雄虫生殖系统  雄虫管状附腺发达成对,可见睾丸内有许多精珠。雄虫羽化5天后睾丸和附腺已十分发达、清晰。活体解剖可见雄性管状附腺不断伸缩,向射精管输送液体。可能管状附腺与豆状附腺在雌雄交配时有助射精以及具输送精液的作用。交配时睾丸中的精珠与附腺排出的产物一同从射精管排出。每只雄虫约有30~60个精珠。每只雄虫一生可交配多次。  3. 雌虫卵巢发育与繁殖  刚羽化的雌成虫卵巢整体纤细,卵粒小而均匀,卵子不成熟。受精囊腺体展开而不收缩,说明卵巢是在羽化后逐渐发育成熟的。羽化5天后的大麦虫,卵巢发生很大的变化,长大的卵进入两侧输卵管,但卵仍不十分成熟,受精囊及其附腺较前期发达,较粗壮一些,特别是受精囊、附腺开始具有收缩功能。大麦虫羽化20天后,到了产卵盛期,大量成熟的卵在两侧输卵管存积,使两侧输卵管变为圆形,端部卵巢小卵不断分裂出新卵,如果此时营养充足,护理好,端部会出现端丝。端丝的出现有望增加更多的卵。 

联系人 潘桂阳
0751-2391701 15989229621,13760702738
芳村花地湾
上一条 下一条
电话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