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乐队演出 黄河腰鼓 安塞腰鼓简介

黄河腰鼓 安塞腰鼓简介

发布时间 2016-05-19 收藏 分享
价格 面议
区域 全国
来源 鼓魂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详情描述:

  “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其是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等地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安塞腰鼓起源于榆林横山,在明代后期,由于灾荒与农民起义,安塞已经人烟稀少,现在的安塞人由榆林横山迁过来,也把横山的腰鼓带到了安塞。安塞腰鼓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腰鼓由鼓身和鼓皮组成,鼓身木制,形如木桶,上下以蒙有牛皮、马皮或羊皮,现多为牛皮。中间较粗而两端稍细,鼓身涂以朱漆或绘有花纹图案。有大小不同规格,鼓身一侧装置两个鼓环,系以红绸布为鼓带。 演奏时,奏者将背带挂于右肩,鼓身斜挎左腰,腰带扎在腰间,注意打结是一个活结,以便灵活的较快的放下腰鼓,双手各执一棰敲击。敲击时既可敲击一端鼓面,也可同时敲击两端鼓面。腰鼓发音清脆响亮,无固定音高。鼓点有花点、碎点、单点、双点、边点、帮点等。常用于庆祝丰收、欢度春节或迎宾喜庆等场合。
     腰鼓的服装以曲型的黄河人物穿着为主,男以白毛巾扎头,多以白色为主,外穿曲型的羊毛背搭,裹以绑腿,红靴子或白运动鞋,女以陕北特点的印染花服装为主。
     每人两支鼓棒,左右手各一支。其中,左手是掌心向上,抓住一根鼓棒系有红绸的一端,鼓棒的另一端指向右边;右手是掌心向下,抓住另一根鼓棒系有红绸的一端,鼓棒的另一端指向左边。
     鼓点有花点、碎点、单点、双点、边点、帮点等。所谓“花点”,就是“咚”和“吧”的穿插进行。所谓“碎点”,就是“咚……”的轻轻地连续无节拍的敲打。所谓“单点”,就是“咚、咚、咚、咚”右手的敲打。所谓“双点”,就是右手和左手同时敲打一面鼓皮,或者右手敲打右边的鼓皮,左手同时敲打左边的鼓皮。所谓“帮点”,就是用鼓棒敲打鼓身发出来的“啪”的声音。所谓“边点”,就是用鼓棒敲击鼓皮的边缘发出来的“啲”的声音。
    身体立正站好,眼睛正视前方。右手抓住鼓棒高高举起,要超过头部,臂膀稍微向内弯曲,棒尖指向左下方。左手抓住鼓棒放在腰的左边,臂膀伸展下垂,棒尖指向右上方。
    腰鼓手表演讲究“六劲”,即表演起来有股猛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转身有股猛劲,跳跃有股虎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在足劲。动作规律概括起来有跑、跳、扭、转、蹬、闪、跺、摇、跨、昂、跃、快等构成要素。其中扭是腰鼓基本动作之一,扭有正步扭、十字扭、扭软腰等。
    腰鼓是与舞蹈、武术、打击乐、吹奏乐、民歌等有机结合的多维性艺术。也是一种独特舞蹈,它不受时间、地点和场合限制,可以在行进中、广场上、舞台上表演,且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唢呐长号伴奏下的安塞腰鼓更是有庄重、浑厚和悠远的情感震撼。腰鼓从打法上分文鼓和武鼓。文鼓以扭为主,以打为辅,重在抒情,通过动作和表情将内心喜悦心情表现出来;武鼓以打、踢、跨、跺等为主,动作难度大、要求高,运动量大,具有动作的统一性和规范性。腰鼓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武鼓中,队形务求整齐一致,快收猛放、变化神速。动作务求刚健有力,自然大方,欢快流畅,有刚有柔,刚柔相济,充分体现腰鼓的内在气质和外在美观。

联系人 肖经理
,, 15091415508 911142959
上一条 下一条
电话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