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 | 888888.00元 |
---|---|
区域 | 北京市 - 北京市 |
来源 | 福州博雅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
详情描述:
福州古董鉴定福州古玩拍卖福州古玩交易福州古董收购艺术品经理陈经理联系电话:18059012585,QQ:377165677 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19号国泰大厦6楼 传统意义上的概念低的标准就是一代人不卖,卖的话可能是下一代人的事情。现在很多所谓收藏家就是个商人,买来很快就卖了,这不能算收藏家。马未都说。包铭山认为,中国改革开放才30多年,富了也就近十几年,再富20年、30年看看? 上海长乐集团董事长李建忠是上海早的一批收藏家。1980年代,他凭兴趣开始收藏各种老物件。在他古色古香的1872会所(由其所收藏的清朝的一所徽派民居改造),记者见到了代爱迪生老唱机,样式古朴大方的代西门子冰箱,明代的石狮子。1990年代,他开始收藏字画。收藏实际上是很享受过程的。李回忆说,拍卖前要参加预展,会约很多行家、朋友一起去看,大家一起交流字画的背景、艺术家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判断真伪。到手也好,失去也好,都很享受的。因为你记忆里有这样一段。到手的会自己慢慢把玩,不到手的会一直惦记着它。 像李建忠这么有古典范儿的收藏,已很少见。现在他有不少身价不菲的朋友都在做收藏,都是派手下的一个经理去参加拍卖,回来拿个清单看一眼是什么就收起来了。这样造成的结果是藏品品质很有问题,东西是收了一屋子,就是用我的水准去看,觉得很多是有问题的。 几年前,李建忠就很少参加艺术品拍卖了。1990年代很好的字画也就几十万,现在动不动就是千万,你还怎么买?每一次社会财富结构的变化,以及艺术品价格的上涨,都会带来参与人群结构的变化。 1990年代,活跃在中国收藏市场的,主要是港台商人。因为价格便宜,他们是一车一车地买。董国强说,江浙一带做实业的企业和很多做股票的人也是主要买家。亚洲金融危机的重创,使得一批海外买家销声匿迹。从1997年到2002年,艺术品市场基本处于停顿状态,价格和每年成交额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但是这几年买家的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内地的买家逐渐取代海外的买家,成为主力。董国强说,很多房地产富豪都是那个时候进入市场的。2003年非典之后,艺术品价格突然爆发,与买家的结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 从2005年起,马未都感觉到自己在拍卖市场已经玩不转、买不起了。资本对于艺术品市场的影响在2009年形成一道不可逆转的分水岭。2009年保利春拍,刘益谦1.69亿拍得的《十八应真图卷》,直接把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带进亿元时代。高品质的收藏彻底地成为财富金字塔顶上的人才玩得起的游戏。就像是鲨鱼和鲸鱼们在海面上把猎物分了,海鸥盘旋着下来拣点剩下的。马未都说,很 多像他这样的人都成了海鸥。 就像刘益谦制造的一个又一个亿元天价一样,他注定会成为这个行业有标志性、有争议的人物。2011年齐白石的《松柏高立图》带来的巨大财富效应,让刘成为艺术品投资的代表人物。所有的人都只关注我卖出,不关注我还在买进。刘说。就在卖出两天之后,他花费8000多万拍到陈逸飞的代表作《踱步》,此后又花费一亿买入宋代一幅书法作品。刘益谦的解释是,今后的收藏会更倾向于古代和当代的作品。 现在很难用一个简单的东西,来表达我是投资、投机还是收藏。刘益谦说。他的这种状态在做收藏的企业家中很有代表性。富裕起来之后装点门面、投资投机获利、主动喜欢或者后来忍不住喜欢,都是这些企业家做收藏的动机。基本上我们这代企业家,在文化上都是缺失的。刘益谦说。成长中经历过文革,30年前从一穷二白开始起步,这30年企业家的精力都放在企业的发展上面,说句不好听的,主要在逐利。大部分人,包括我,都不知道逐利的目的在哪里。 自从1994年参加了嘉德的次拍卖之后,刘益谦就和艺术品市场结下不解之缘。在这将近20年的时间里,刘益谦积累的藏品规模已经非常庞大,其中有多件国宝级的艺术珍品。仅2009、2010年,他在艺术品投资市场就砸下20亿元资金:2009年投入近13亿元,拍品囊括了拍卖成交额前十大艺术品中的四件,包括宋徽宗的《写生珍禽图》、吴彬的《十八应真图卷》等珍贵的艺术品;2010年,在拍场投入近七亿,其中以3.08亿拍得王羲之的草书《平安帖》。刘益谦的夫人王薇是油画市场大的买家之一,曾有人戏称,一旦王薇停止购买,价格立刻就会下降。 艺术品市场像刘益谦这样的大买家,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上海民申企业集团董事长郑见明是其中之一。他和刘益谦背景相似,以做股票起家,涉及很多投资领域。郑为人低调,很少露面,主要委托上海天衡拍卖公司老板陈郁帮忙竞拍。新疆广汇集团也是大买家,主要收藏从1900年到1990年代的10位重要的近现代画家的作品。但从2010年开始,刘益谦也感觉到市场里面下手狠的越来越多。 马未都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乃至华人圈子里一流的富豪都不做收藏,做收藏的都是二流的。他讲了1996年的一件往事:李嘉诚在马未都的家里看中了一副明代的、用象牙做的象棋,市价四万,马未都主动打了六折,李嘉诚依旧砍价。后我说可以送给您,但是价格不能再低了。他才买走了。另外一位华人首富郭台铭,和李嘉诚一样零零碎碎地买过一些艺术品。台湾的富豪圈子都笑他只忙着赚钱。而首富频出的互联网新贵,几乎没人做收藏。他们不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没兴趣。而在国外,做收藏的都是一流的富豪。马未都次在美国西雅图博物馆见到比尔?盖茨的继母时大吃一惊,金发碧眼,一口流利的中文,70年代在台湾学的中文,是中国陶瓷方面的专家。西雅图博物馆因为比尔?盖茨基金会的支持,在很多方面都做得很出色。 公平讲,这不能怪中国的企业家。上海震旦博物馆总经理赖任辰认为,这些国外企业家从小就看博物馆、美术馆长大的,本来就有这个素养。而且国外有很完整的艺术品交易机制,上中下游的机制也是完整的,得到的信息比较全面。所以当一个有钱人要做这件事情,很快就有专家来协助他。赖任辰说,在中国,企业家就算要收藏其实也是很孤单的。 事实上,企业家做收藏不但孤单,而且需要胆量。一般人根本不敢涉足,因为这是一个充满欺诈、深不见底的市场,一张画就能让人倾家荡产。但这又是一个没有骗子就不存在的市场,且古今中外都如此。北京有一些道貌岸然的人,弄个四合院,专门骗企业家。行话叫杀猪的。一位收藏界人士说。1990年代,新疆广汇集团董事长孙广信因为在假画上吃过亏,才想到请业界知名的行家包铭山帮忙打理。刘益谦见过一些这样的人,他们也有钱,但就是要推荐你买假画。为什么呢?就是一种骗人的成就感。 从这个角度看,有时候我反而佩服大陆的企业家,他们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愿意做这么大的投入,是很不容易的。赖任辰说,对于大陆收藏界的问题,其实某种程度上看是正常的,只不过他们速度太快了,很多东西根本来不及想。震旦博物馆由台湾震旦集团董事长陈永泰开设,他是台湾收藏家,在玉器、佛像、陶俑的收藏上颇有建树,曾两度担任台湾的藏家组织清雅集主席。成立于1992年的清雅集几乎汇聚了台湾收藏界的藏家,这些人同时都是台湾大的企业集团领导人,据称可抵半个台湾。 中国的大收藏家主要在港台地区,尤其是台湾地区,他们很有中国传统文人收藏的风范。董国强说,台湾马志林收藏的瓷器、林百里收藏的字画、曹兴诚收藏的青铜器杂件,都是世界的。像这样的收藏家,台湾至少有10个。他举例说明什么是世界:林百里收藏的古代书画是什么样的水平?除去台湾故宫、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全世界应该是不超过五家博物馆能超过他。他收藏的张大千作品肯定是全世界,傅抱石也应该是数一数二的。 徐其明认为,时间、机会决定了中国大收藏家可能很难做出来。现在好一点的艺术品都要5000万以上,机会已经越来越少了。包括徐在内,目前已经成型的这些大陆藏家,都是从1990年代初就开始做收藏。台湾的大收藏家们基本都是从1970年代开始收藏,那时候他们都敢花500万去买件东西。赖任辰介绍,陈永泰的收藏已延续40年,现在偶尔参加拍卖都是查漏补缺,没有收藏家的藏品全是靠拍卖来的。都是细水长流、日积月累形成的。 除了收藏规模,台湾收藏家对收藏的认识,对自己藏品的认识,甚至对美术史、艺术史的认识,都研究到一个非常高的程度,或者说他们自己就是专家。董国强说,中国大陆虽然现在已有一些收藏规模和水准不错的藏家,但从这一点来讲,大陆的藏家还很欠缺。4月2日的苏富比春拍上,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以2.0786亿港元成交,较拍卖前估值底价高逾三倍。徐其明看到这个新闻,立刻就知道这件珍品一定是港台的藏家买了。大陆的瓷器藏家比较了解清三代的东西,港台的藏家才肯出这么高的价格,因为他们了解,他们有底气。 台湾收藏家的风范也令徐其明印象深刻。他们都是很低调、谦逊的人。徐其明回忆起早年参与国际拍卖市场时与台湾收藏家的一些往事,如果他们手里有类似的东西,一般会让着我。他们觉得大陆好不容易有个做收藏的。拍卖完了后会过来跟我握手,恭喜我。徐其明和港台的很多大收藏家后来都成了朋友,成为那个圈子里十分少见的大陆人。我们现在的拍卖是剑拔张、你死我活,想的都是你资产比我少,凭什么跟我争?没有想过这个藏品对我有多重要,会不会增光添彩?我们的心态跟港台的收藏家完全不一样。 如果硬要说两岸收藏家为什么不一样,我认为可能是时代背景的问题,不是人的问题。赖任辰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台湾是没有断层的。所以台湾的整个文化氛围,是可以让有心的企业家去理解这些文化的东西。 但也有一些收藏注定只能在大陆,台湾的收藏家永远也做不到。1990年代,退出书画收藏后的李建忠,因为生意中室内装修业务常用到古代建筑构件,接触了古民居。从那时起,他在江浙、安徽、山西等地一口气买下200余套明清时期的古宅,所有的梁柱榫卯甚至砖头瓦片都按编号整理,运回上海的仓库。每套宅子都有厚厚的影像、文字资料。今年下半年,100多套经过清洗、修复、还原的老宅,将会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上海浦西江边,延绵2.5公里。它们与浦东洋气十足的摩天大厦遥相呼应。 那时,有钱的人家基本都把老房子拆了,住老房子的都是经济条件比较差的,房子的环境都很糟糕。现在回头看,我是抢救了一批中国古建筑。对于无意间做成的这件事,李建忠很有成就感,觉得自己这一生做了一件事。从这些修复后的精美建筑里,你能看到一个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的、几乎彻底消失的中国,那种浓烈的中国风格和气息能触动内心一种遥远而亲切的感动。 中国的大收藏家主要在港台地区,尤其是台湾地区,他们很有中国传统文人收藏的风范。董国强说,台湾马志林收藏的瓷器、林百里收藏的字画、曹兴诚收藏的青铜器杂件,都是世界的。像这样的收藏家,台湾至少有10个。他举例说明什么是世界:林百里收藏的古代书画是什么样的水平?除去台湾故宫、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全世界应该是不超过五家博物馆能超过他。他收藏的张大千作品肯定是全世界,傅抱石也应该是数一数二的。 徐其明认为,时间、机会决定了中国大收藏家可能很难做出来。现在好一点的艺术品都要5000万以上,机会已经越来越少了。包括徐在内,目前已经成型的这些大陆藏家,都是从1990年代初就开始做收藏。台湾的大收藏家们基本都是从1970年代开始收藏,那时候他们都敢花500万去买件东西。赖任辰介绍,陈永泰的收藏已延续40年,现在偶尔参加拍卖都是查漏补缺,没有收藏家的藏品全是靠拍卖来的。都是细水长流、日积月累形成的。 除了收藏规模,台湾收藏家对收藏的认识,对自己藏品的认识,甚至对美术史、艺术史的认识,都研究到一个非常高的程度,或者说他们自己就是专家。董国强说,中国大陆虽然现在已有一些收藏规模和水准不错的藏家,但从这一点来讲,大陆的藏家还很欠缺。4月2日的苏富比春拍上,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以2.0786亿港元成交,较拍卖前估值底价高逾三倍。徐其明看到这个新闻,立刻就知道这件珍品一定是港台的藏家买了。大陆的瓷器藏家比较了解清三代的东西,港台的藏家才肯出这么高的价格,因为他们了解,他们有底气。 台湾收藏家的风范也令徐其明印象深刻。他们都是很低调、谦逊的人。徐其明回忆起早年参与国际拍卖市场时与台湾收藏家的一些往事,如果他们手里有类似的东西,一般会让着我。他们觉得大陆好不容易有个做收藏的。拍卖完了后会过来跟我握手,恭喜我。徐其明和港台的很多大收藏家后来都成了朋友,成为那个圈子里十分少见的大陆人。我们现在的拍卖是剑拔张、你死我活,想的都是你资产比我少,凭什么跟我争?没有想过这个藏品对我有多重要,会不会增光添彩?我们的心态跟港台的收藏家完全不一样。 如果硬要说两岸收藏家为什么不一样,我认为可能是时代背景的问题,不是人的问题。赖任辰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台湾是没有断层的。所以台湾的整个文化氛围,是可以让有心的企业家去理解这些文化的东西。 但也有一些收藏注定只能在大陆,台湾的收藏家永远也做不到。1990年代,退出书画收藏后的李建忠,因为生意中室内装修业务常用到古代建筑构件,接触了古民居。从那时起,他在江浙、安徽、山西等地一口气买下200余套明清时期的古宅,所有的梁柱榫卯甚至砖头瓦片都按编号整理,运回上海的仓库。每套宅子都有厚厚的影像、文字资料。今年下半年,100多套经过清洗、修复、还原的老宅,将会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上海浦西江边,延绵2.5公里。它们与浦东洋气十足的摩天大厦遥相呼应。 那时,
联系人 | 陈先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