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 | 面议 |
---|---|
区域 | 全国 |
来源 | 东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
详情描述:
参与科创板交易技巧:科创板如何打新 散户参与科创板"打新股"需满足3个条件。 ,50万资产门槛。 第二,参与证券交易24个月以上。 第三,上海市场持仓市值达到 10000 元以上。 这里提醒大家注意,个条件和第三个条件在计算口径上存在较大差异。 个条件:50万资产门槛,是指申请开通科创板权限前 20 个交易日,证券账户及资金账户内的资产日均不低于人民币 50 万元(不包括该投资者通过融资融券融入的资金和证券)。证券账户和资金账户里的资产都算,也就是说资金账户里一直放着50万元,不买股票也可以。沪、深两市的股票、可转债等证券资产都算,但是融资融券借来的资产不算。 第三个条件:上海市场持仓市值达到 10000 元以上。这里的市值以投资者为单位,按其T-2日(T日为发行公告确定的网上申购日)前20个交易日(含T-2日)的日均持有市值计算。融资融券账户的市值也算在内,但深圳市场持仓市值不算。 科创板面向散户的新股发行比例将明显低于现有A股市场。 在科创板股票发行时,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保险公司、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和私募基金管理人等专业机构投资者被称为网下投资者。针对网下投资者的股票发行,被称为网下发行。而散户只能参与网上发行。 那么,相比于现有A股市场,科创板的网上发行比例是高了,还是低了呢?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层次进行对比分析,一是网上初始发行比例;二是网上投资者有效申购倍数超过50倍时,从网下向网上的回拨比例。 如上表所示,科创板新股发行的网上初始发行比例要普遍低于现有A股市场10个百分点。 新股发行时,如果网上投资者有效申购倍数超过50倍,不管是现有A股市场还是科创板,都有将网下发行数量回拨至网上,以增加网上发行数量的机制。 如上表所示,当网上投资者有效申购倍数超过50倍时,科创板的回拨比例远低于现有A股市场。在有效申购倍数超过150倍的情况下,回拨后,现有A股市场网上发行比例可达90%以上;而不管有效申购倍数多高,科创板的高回拨比例仅为10%。 综合考虑网上初始发行比例和回拨机制,科创板新股发行时,终网上发行比例不会超过发行数量的40%;对于发行后总股本超过4亿股或发行人尚未盈利的,终网上发行比例不会超过发行数量的30%。与现有A股市场网上发行比例高可达90%以上相比,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这也意味着,科创板新股发行时,面向散户的新股发行比例将明显低于现有A股市场。在发行数量相同的情况下,科创板面向散户的新股供给数量将大大减少。 下面,我们来看看新股需求量如何。 科创板新股网上发行有效申购数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科创板与现有A股市场一样,都采用市值申购模式。每 5000 元市值可申购一个申购单位,每一个新股申购单位为 500 股。简单来说,就是10元市值可以申购1股股票。申购数量应当为 500 股或其整数倍,但高申购数量不得超过当次网上初始发行数量的千分之一。 如上表所示,笔者对科创板顶额申购所需市值进行了测算,假设发行数量为1亿股,网上初始发行比例不能超过30%,即3000万股。高申购数量不得超过3000万股的千分之一,即3万股。顶额申购所需市值多为30万元。 假设发行数量为10亿股,网上初始发行比例不能超过20%,顶额申购所需市值多为200万元。 科创板"打新股"中签后,还是稳赚不赔吗? 现有A股市场"打新股"中签后之所以稳赚不赔,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股票发行价格被人为压低,在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之间存在一个价差。 科创板IPO必须向专业机构投资者以询价的方式确定股票发行价格,不再允许发行人与主承销商自主协商直接定价方式确定发行价格。由于科创板股票发行价格的定价更加市场化,"打新股"中签后稳赚不赔的价格基础就没有了。那么,散户一旦中签后,应如何操作呢? 科创板IPO上市的股票,上市后的前 5 个交易日不设价格涨跌幅限制。第六个交易日开始实行价格涨跌幅限制,涨跌幅比例为 20%。由于交易规则与现有A股市场完全不一样,散户在新股中签后的操作难度明显加大。由于科创板初期上市的企业,预计公司质地会相对优良,中签后长期持有或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投资策略。 总的来说,监管部门希望科创板成为一个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市场,在相关制度设计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个政策意图。不管是50万的资产门槛,还是相对较低的网上发行比例,都是限制散户投资者参与的规定。对于有意参与科创板"打新股"的散户投资者来说,可以考虑一些基金公司发行的科创板基金,这些基金能参与网下发行,申购到新股的可能性远高于散户自行申购。 科创板虽然已经开通,可以垫资开户,绕过门槛,但是小编还是建议大家,谨慎参与科创板的投资,全新的交易制度,全新的模式,科创板的未来会怎样,一切都还未知,以上小编为您介绍的“科创板交易技巧”的内容,更多关于“科创板交易技巧”续关注联系小编
联系人 | 林海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