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证券投资 科创板欢迎什么样的企业

科创板欢迎什么样的企业

发布时间 2019-03-29 收藏 分享
价格 面议
区域 全国
来源 东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详情描述:

科创板欢迎什么样的企业

有技术,能持续挣钱,还有高流动性。

科创板市场近有了确切参照。3月22日晚间,上海证券交易所披露了首批受理的科创板申请企业名单,一共9家企业,分别为晶晨半导体、睿创微纳、天泰科技、江苏北人、利元亨、宁波荣百、和舰芯片、安翰科技和武汉科前生物。

首批“预备队员”的亮相,意味着科创板迈出了实践操作的重要一步。市场参与者则试图从中窥见:科创板到底欢迎什么样的企业?

今年1月30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同日,上交所发布六个监管细则,覆盖科创板的上市审核、发行与承销、上市委管理等。其中除发行审核交由上交所外,科创板还要试行包容未盈利公司、引入市值概念、实行T 1交易机制以及严厉的退市、减持政策放松等诸多新机制。

此后科创板“首批名单”就一直是关注重点,各种“官宣”名单满天飞。也因此,上交所理事长黄红元在2月27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专门做出回应:并没有“首批名单”。实际上直到3月18日,上交所才正式开始接收科创板发行申请。

除了科创板推进进程之外,对“首批名单”的关注更多是在寻求参照系:科创板眼下欢迎谁?尽管《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规则》做出了指引,但那只是入门级的要求,对于谁能真正冲刺板乃至首批登陆科创板,并没有明确的共识。

首批受理名单,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标尺”的价值,能传递更为具象的科创板上市要求。尽管申请被受理并不等同于能如愿上科创板,这9家企业还要接受审核问询。按照科创板IPO审核流程,上交所审核不超过3个月,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回复不超过3个月,中止审核期限不超过3个月。

一个核心:有科技创新能力

对于率先亮相的9家“预备”企业,上交所总结为“体现了科创板发行上市条件的包容性”,因为这些企业所在的行业、公司规模、经营状况、发展阶段都不尽相同。比如9家企业分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和新能源领域。科创板所要重点支持的六大行业中一次性就出现了五个,仅暂无节能环保类企业。

“包容性”是科创板的重要导向。这也是《实施意见》明确的要求,即科创板要设置多元包容的上市条件,包容各种类型的科创公司上市,包括尚未盈利或累计亏损的企业,以及符合要求的特殊股权结构企业和红筹企业。

对应的,科创板设置了五套上市标准,其中仅有套方案中对净利润有明确要求。所有标准都是以市值为核心,并结合了净利润、营业收入、研发投入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等财务指标。首批受理的9家企业中就有未盈利企业。同时其中6家选择了“市值 净利润/收入”的套方案,另外3家则选择了“市值 收入”的第四套方案。

但硬币的另一面,光看行业或参照上市标准是找不到合适的科创板企业的。“六大行业和五套标准只是大原则。”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行人士说。一方面是满足条件的企业数量很多,另一方面现有上市规则中仍存在许多模糊地带。

监管层也提出:不能简单对照行业清单和不要简单对照上市条件来推荐企业。3月18日,在“2019年证券公司保荐代表系列培训班(科创板专题)”上,监管层对保荐机构推荐企业提出了“六个不要”,除上述两点外,还包括不要抱着闯关心态、不要降低标准、不要追求保荐数量和不要降低保荐质量。

问题似乎又回到了原点:科创板到底欢迎谁?这个问题其实包含了三个维度,即要解决好现实与长远、重点与一般、优先与包容这三个关系。问题的答案,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据知情人士透露,去年监管层曾让保荐机构收集过一批科创板的企业名单,“结果并不理想”。主要问题据说是对科创板的定位理解不透彻。不仅企业和投行在寻求答案,上交所也在努力形成共识。

上述培训的一份内容纪要显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被认定是科创板企业的核心。“企业要说得清自己是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开展生产经营的,”上交所内部人士说,“否则没法审核。”因为即使战略新兴行业,也有科技创新不强的企业。科创板在支持重点产业的同时,也将覆盖一般产业。因此,具体哪个行业反而并不重要。

判断一家企业是否符合科创板的标准,也以“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也是在上述培训上,上交所将具体判断方法总结为“六个是否”:是否有自主知识产权、是否有比较好的研发成果或研发专利,是否有研发体系以及将研发成果转化的条件等。

现实关注:有技术、能挣钱、高流动

在科创板首批“预备队员”中,注重研发是一个突出的共性。

在这9家企业除1家亏损企业外,其他8家的研发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近一个会计年度的平均值在5~20%之间。

“科创板会更青睐硬科技公司,尤其在一开始会倾向于选择真正有技术壁垒的公司。”这实际上是一种共识。从短期看,这有利于科创板的平稳能落地、有序推进。从长远看,这也是科创板的使命所在。《实施意见》中提出,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目的在于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资本市场服务于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

对技术的重视,在信息披露上也可见一斑,科创板申请材料要求“强调科创板企业特色、反映科创板基础制度创新”。招股书要求详细披露主要产品、技术来源、核心技术、技术先进性,对创新性业务及其模式要披露独特性、创新性和持续创新能力。

在硬科技公司之中,科创板更偏好“实力派”,不仅商业模式已经被市场验证,甚至已经能挣钱了。尽管科创板包容未盈利公司,但首批受理的9申请企业中有8家已经盈利,占到总量的近九成。其中不乏满足主板上市条件的选手,阵容中的晶晨半导体就是近期将上市板块从主板改为科创板的。

按照上交所的披露,这8家公司过去一个会计年度的平均收入是10.34亿元,每家平均净利润约为1.64亿元。在公布的财务数据中,上交所也强调了这8家企业近的资产规模平均为15.32亿元。在能挣钱之外,科创板看起来也更欢迎脚踏实地的企业。

科创板在一开始会选择有盈利的公司,这也在市场的预料之中。“高标准、稳起步、强监管、控风险”是科创板落地的总体原则。

另一个被证实的市场预期,是科创板初期更为偏爱中小体量的公司。按照上交所的统计,首批受理的9家科创板公司,预计的平均市值为72.76亿元,其中大的一家为180亿元。除此之外的8家公司预计市值则平均为59.35亿元。这很大程度上是考虑到了流动性问题,这是评估一个市场有无活力的重要指标。

内地资本市场的特征之一,是“中小公司的流动性要明显好于大型、超大型公司”。一位PE基金的投资人举例说,比如市值超过300亿元的公司,在内地市场的流动性和香港市场持平;市值在120亿元左右的公司,内地市场的流动性会是港股市场的3~5倍,“而市值在50亿元以下的公司,流动性则能达到港股的5~10倍。”

在目前科创板的火爆热情中,后想送各位创业者一句话:创业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资本市场也是马拉松。真正能走远的公司都是有着自己长期的战略目标,坚定的价值观,一步一个脚印,克服重重困难。这样才能超越群雄,成为王者。衷心祝愿创业者们,能够在这样的马拉松当中,成为后的赢家,更多垫资科创版信息请继续关注或联系小编

联系人 林海峯
18588569030 2750127120
2750127120@qq.com
上一条 下一条
电话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