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 | 面议 |
---|---|
品牌 | 淳化元宝 |
区域 | 全国 |
来源 | 江苏鉴宝斋拍卖有限公司 |
详情描述:
中国早发现宋代"淳化元宝"佛像金钱是在1988年春。从实物看,该钱径24mm,厚1.2mm,穿径5mm,佛像凸出浮雕 2mm。我国当代收藏家、著作家、钱币鉴定家华光普先生在其专著《彩照中国古钱目录》(哈尔滨出版社出版2003年3月第1版)中。宋代是中国古代金属铸币和使用非常发达的时期。宋初的淳化元宝有宋太宗亲自书写的真、行、草三种书体,即所谓御笔钱。崇宁通宝、大观通宝的多种钱币都是宋徽宗所书,铁画银钩,号称瘦金体。元佑通宝的文字则有司马光、苏东坡写的。此外,还有不少钱淳化元宝 币上铸有各种图案或标记,如开元通宝上铸有星、月、太阳、星月、双月、莲纹等等。有一种开元钱,在穿孔的上面有一仰月如,也有作俯月的如。此月文来源,有人说是在向皇帝进呈钱模腊样时,被皇后掐了一指甲印,铸钱时不敢改动,就遗留在钱背上。更有人说这"月文"是杨贵妃的指甲痕,金朝人曾写过"金钗坠后无因见,藏得开元一捻痕"的诗句。另一些专家认为,这是受到西域钱币上铸星月图案的影响,是钱币的一种图案或标记。 我国早发现宋代"淳化元宝"佛像金钱是在1988年春。当时一个建筑施工队在佛教圣地五台山中台顶(即翠岩峰)佛塔旧址清理塔基时,挖出二千多枚在背面刻有两尊佛像的金钱,经考古学家和钱币专家鉴定,这就是我国宋代淳化年间铸造的"淳化元宝"佛像金钱(图一)。从实物看,该钱径24mm,厚1.2mm,穿径5mm,佛像凸出浮雕2mm,每枚重12g,成色在96%以上。该钱出土后曾被民工私分并倒卖,后来贩到香港钱币市场,一枚金钱刻换一辆高级轿车,其珍贵程度令人咋舌。我国当代收藏家、著作家、钱币鉴定家华光普先生在其专著《彩照中国古钱目录》(哈尔滨出版社出版 2003年3月第1版)中,把该钱评定为一级。每枚价值10万元人民币。这种佛像金钱以其造型独特,雕刻细腻,图案精美和花纹精细的特有魅力,以及其珍贵的历史价值,赢得广大佛教信徒和钱币爱好者的青睐。 宋代是我国古代金属铸币和使用非常发达的时期。由实物图,我们可以看到,钱币正面刻有行书"淳化元宝"四字。字体为宋太宗赵光义御笔亲书,笔法隽永流连,十分洒脱。宋太宗一生酷爱书法,他即位后,留意翰墨,叫人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帖。于淳化三年编刻成宋代著名的《淳化阁帖》,拓赐给大臣,由此重刻翻摹,使帖学开始在宋代盛行。钱币背面的两尊佛像神态逼真,栩栩如生。右边为手持莲花,正结枷跌坐于八叶莲花宝座之上的观音菩萨。宝座底下祥云缠绕。左边为头上结发,双手合十,颜貌天真活泼,身体微向右侧站立在莲花瓣座上的善财童子,好一幅"童子拜观音"的画图。 1988年春,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东下关乡一个建筑施工队 淳化元宝 淳化元宝 在五台山佛教圣地中台顶佛塔旧址清理塔基时,挖掘出上千枚"淳化元宝"背佛像金币,钱径2.4厘米,厚0.12厘米,穿径0.5厘米,佛像隆起0.2厘米,成色96%,枚重12克左右。 宋代金币,以前也有发现,比如1966年山西应县木塔中就曾发现过一枚"政和通宝"和一枚"宣和元宝"金钱,形制上与正用钱没有什么差别,而"淳化元宝"金钱,背不仅有刻划的数字,而且还铸刻着两尊佛像,这在我国还是次发现。 折叠特点 "淳化元宝"金钱背所铸的两尊佛像,均有莲花宝座和祥云依托。莲花是佛教的象征,说明这种金币与当时的佛事活动有一定的关联,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我国之后,唐代时发展到了兴盛阶段。但是,由于五代时期地方割据,致使佛教受到了摧残。到了宋代初年,宋政权对佛教进行了适当的保护,停止对寺院的废毁,并派人去印度求法,使佛教得到了恢复。五台山出土的这批佛像金钱,是宋太宗淳化年间巡幸五台山时烧香敬佛专门铸造的,充分显示出宋政权对佛教的重视。 "淳化元宝"金钱出土后曾被民工私分并倒卖,后来到了香港钱币市场,一枚金钱可以换一辆豪华轿车,珍贵程度可想而知。后来,河北省阜平县公安局破获了这起特大倒卖古金币案件,收缴宋代"淳化元宝"金币1343枚。为此,国家文物管理部门举行了颁奖大会,对有功人员进行了表彰。 "淳化元宝"金钱背面的两尊佛像神态逼真,栩栩如生,右为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的观音菩萨,左为双手合十微向右侧站立在莲花瓣座基上的善财童子,当为一幅童子拜观童的画面。 市面上所见的都是伪品,其中纯金铸成的较少,大都是用杂铜铸成,粗糙低劣,或外刷一层金粉等。 折叠钱背造像的解说 钱背造像的解说向来多有纷纭。坐像多认系观音,立像则有善财童子及韦驮等说。五台山自东汉建大孚灵鹫寺,唐宋时已是公认的文殊菩萨道场,故观音之说实不可取。韦驮是"二十诸天"中第十二天,世称韦驮菩萨,中国寺院中常置于天王大殿弥勒像后,面对释迦牟尼佛像,形象为披甲胄拄金钢杵(或合掌横金刚杵于双臂上),立像与此显然有异。立像肩上带状物实为帔帛而非如意,这在精铸版金银钱上得到了证实,其细节十分清晰,分别自左右腋下延展至肩上,故"如意"之说于此已可彻底否定。帔帛是宋以前妇女的常用服饰,作用大抵类似于披肩或围巾,至晚汉代已见流行,因为刘熙《释名》一书中已讲到:"帔,披也,披之肩背,不及下也。"帔帛在宋以后已基本退出实用,然而在仕女造像中,一直到明清仍是常用的经典服式,其造型在唐代较短,五代时加长成为一条飘带萦绕于肩臂之上而两端垂于身侧。魏晋以降,菩萨的服饰常见有帔帛。立像背后的焰状身光,表明其身分当为高级有名号的菩萨,因为低级的菩萨、罗汉、诸天都只能有圆形的项光而不可有身光。佛教造像对"光"的等级区分是很严格的,并且原则上是可以降级使用而不能拔高,所以,据此即可判定精铸版的立像等级必为菩萨,坐像当为坐佛。其实钱背整体可视作一个具体而微的简化佛龛,因中有穿孔而无法安排好起码的一铺三尊,只得进一步简化为坐立二像:坐佛居左,其结跏趺坐的方式是吉祥坐,印相为法界定印,当为密宗尊崇之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释迦牟尼的法身;右侧立像当为右胁侍普贤菩萨,不过若按显教的构图方式则为文殊。因此,似乎也不须太过执著于立像的菩萨名号。
联系人 | 李问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