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秘传媒大雅wx:zmcm002
大部分的文案所知的痛点都来自于书本、文章、报告,而非切身体会或者对生活的观察。可惜,看再多的书、读再多的文章、阅再多的报告对痛点的理解都只能流于表面。 中秘传媒专业做网络推广、口碑营销、品牌策划、媒体公关。
小沙搜集了一些关于文案的文章,以「洞察用户痛点」为主题的文章非常多,而且看起来段位都比其他类型的文章要高一些,通常会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比如说:
5个“戳到你痛”的网络文案,你会痛到尖叫吗?
新产品文案如何唤起痛点?
请不起调研机构,如何洞察用户痛点?
客户的那些“心痛点”,你挠到了吗?
找痛点秘籍:像脑残一样思考!
于是,练洞察,戳痛点成为文案必练手段,希望凭借《如何提高你的洞察力》《洞察人心的18种方法》提高自己洞察痛点的能力。
可是十八般武艺后,尽管潜心修炼,可惜还是无法百步穿杨,一击必中。
为什么?
因为戳痛点是个艺术活儿,需要阅历和生活的沉淀。在美国,资深文案通常会有7-25年从业经验,而中国,资深文案通常只有3-5年的从业经验。年龄是次要的,年龄给予的阅历与思考才是文案手中有力的钢笔。
现在,大部分的文案所知的痛点都来自于书本、文章、报告,而非切身体会或者对生活的观察。可惜,看再多的书、读再多的文章、阅再多的报告对痛点的理解都只能流于表面。这时候,把别人观察到的的痛点拿到自己产品上用通常就会失效,那么伪痛点就产生了。
一、痛完之后,没有转化
评判一个好的文案,经常听到这样的形容词。
消费者是白领,呼吁他们放松心身,去享受生活。于是写——【你见过这个城市凌晨4点,那你见过梅里雪山的凌晨4点吗???旅行社,带你看每个城市的凌晨。】
一个在凌晨4点回家的代码狗,看到这句话感动得泪流满面。
消费者是家庭妇女,呼吁她们爱家庭也要爱自己。于是写——【你未嫁时绝代风华,出嫁后油盐酱醋,??化妆品,好好爱自己。】
一个30出头的家庭妇女,在菜场买菜被人叫大婶儿,看到这句话百感交集。
消费者是商务型男人,呼吁他们放下应酬,回归家庭。于是写——【儿子问妈妈,爸爸是蝙蝠侠吗,为什么只有在我睡着的时候他才回来。??手工坊,和孩子一起做饼干。】
一个年近40创业人应酬完客户,扶墙吐酒的时候看到这句话失声痛哭。
这文案写的好吗?写的好!写出了每个群体的内心话,戳中了每个群体的痛点,有共鸣啊,我都感动坏了。
可是,这跟你们产品有关系吗?加班累可以睡觉、找朋友谈心,为什么一定是旅行?好好爱自己可以买漂亮衣服、和老公来个蜜月旅行,为什么一定是买化妆品?陪伴孩子可以是给儿子讲睡前故事、陪儿子去游乐园,为什么一定是做饼干?
上述痛点其实都属于伪痛点——痛点和产品无关,痛完之后没有转化。这些伪痛点都有两个重要的特征:1是覆盖人群广泛,比如北上广白领、家庭妇女、35岁左右的成功男士等。2是匹配度高,可以和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相结合,看似有共鸣,其实在自嗨。
把社会某种群体的痛点当成产品消费群体的痛点是很多文案都喜欢犯的错误,在自己没有高段位品牌的资源、调性、号召力等庞大的背景条件下东施效颦,导致消费者和产品脱节,宣传文案塑造出来的形象坑太大,产品无法填满。
文案在寻找痛点之前首先得思考: 这个痛点跟你产品有什么关系?群体痛点和产品交集的部分是什么?
二、怎样痛才能回味无穷
很多文章都在强调,写文案不能将消费者目光锁定在产品身上,要跳出“文案人”的视角,站在用户角度。可惜,他们都没告诉你该怎么跳。
文案一旦运功太过,跳的太远,远离产品,伪痛点就产生了。伪痛点通常有一张迷惑人心的外表,就是让文案误以为消费群体的痛点就是产品的痛点,痛过之后没有下一步的动作。
那怎样才能让戳到的痛点更持久,更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