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描述:
说到灼口综合征,更多的人关注还是口腔,因为主要以口腔内有烧灼样疼痛感为主,但是也用过一些针对性口腔的治疗,但效果也未尽人意。其实对于灼口综合征,你还是不够了解,灼口综合征是属于功能性疾病,说简单了就是检查正常但还是难受,这个对于灼口综合征患者应该都深有体会。从中医角度来看灼口综合征口腔的症状是脏腑经络的外在表现。 口腔疾病,包括口、齿、舌、唇、咽喉、面颊、腮及软腭等部位的病变。口腔的生理和病理,变化都与全身脏腑经络有着密切关系。 一、口腔与脏腑经络关系 经云:“诸经皆循经于口”。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及冲、任两脉等都交会于口,其中以脾经为主。五味入口,藏于脾胃,乃运化津液、而后润养喉咙、口腔及五脏,故口腔得此而华,脾胃得此而和,水谷得此而化。 《灵枢.脉度篇》 言: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所以,心脾和则口舌俱和,而五谷、五味入口即辨矣。脾健运则水谷之精微得化,以营养各脏腑及其各开窍的器官。 古人认为:肝热口酸而苦,胆虚口苦,脾热口甘或臭,肺热口辛,肾热口咸,胃热口淡或甘,虛火郁胃则口臭,口呒味则胃虚。因五脏偏盛皆验于口,若五味过偏,则五脏亦偏,而诸病生焉。 牙齿,肾主骨,齿者骨之余,髓之所养。故有肾衰则齿落,精固则齿坚之说。若肾为之病,则齿脆不坚,或易浮,或牙稀疏。在经络方面,上齿属足阳明胃经,止而不动,喜寒饮而恶热饮;下齿属手阳明大肠经,动而不休,喜热饮而恶寒饮。所以,从肾、胃、大肠所属可验齿病。 舌 经言:舌为心之苗,心开窍于舌,《灵枢:经别篇》日: "足少阴之正,直系舌本。”舌本即舌根也,东垣日: "舌者心也,复能知味,是舌中有脾也。“五味都从舌 上感觉而得,若心脾不和,诸证生焉。 从部位言,五脏皆有所属:舌根属肾,舌中属脾,舌尖属心肺,其右边属胆,其左边属肝。以证言之,五脏皆有所至:若思虑过度、口舌生疮,为心脾有热;若咽痛舌疮口干、手足热者,为肾经虚火, ....以色辨之, 色应该红而润,凡见舌尖红,则心火上炎;舌糜烂、舌质红,为心阳虚;舌质紫暗有瘀者,为心血瘀滞;苔白薄滋润者,为脾胃之气得以升发;若苔白而黄,由黄而黑,甚则舌焦干,或生刺,皆为邪热内传之证,故舌在中医辨证中有很大诊断价值。 唇 脾者仓廪之本,营之居,其华在唇,唇本色淡红而泽。《灵枢》 日:”脾病者唇黄,脾绝者唇白面肿。”若气血虚而受冷者为唇青; 如复受寒气,则加之为额黑唇青;胃热者唇发黑;上下唇赤者属心热;上唇赤而下唇白者,肾虚而心火不降也。钱乙曰: "肺主唇,色白而泽者吉,白如枯骨者死。“唇白者当补脾肺,色深红者,应散肺家虚热,或滋养肾阴,故唇为脾胃所主,验脏腑之寒热也。 所以对于不是器质性引起的口腔疼痛的灼口综合征你还认为是口腔的问题吗? 可以采取“古法宁神方剂”治疗: 中医辨证分析,标本兼治:采用中医辨证论治,从内在本源到外部症状的辩证思想,灼口综合征的舌痛多因年老肝肾亏虚,气血运行涩滞,脉络受阻;或因情志不畅,郁而化火,肝火上扰;或因体弱多病,气血虚弱,无以濡养舌之筋脉而发生舌痛。 一人一方,对症治疗: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症状来制定治疗方案,为每位病人制定适合的药方和剂量,使用一人一方、一症一剂的治疗模式,将对症治疗应用于临床。 汤剂强力渗透,起效迅速,直达病灶:“古法宁神方剂”汇集了数十味纯中药汤剂的精髓,在专业药剂师的精心调配下,使药物有效成分充分析出,更有利于吸收。治疗疾病,予其定位十分重要。疾病在人体中,发病部位特别广泛,可发病于五脏六腑之某一脏腑,也可发生在不同经络,或发生在里,或发生在表,或上或下,或发生在七窍九道。在中药中,每味药均有其归经,而其中有些药,归经特别专注,可直达病灶。 疗效短,疗效持久:“古法宁神方剂”治疗灼口综合征患者,一般在患者用药一个疗程内能看到初步的治疗效果,具体需要多久还得看患者的脾胃对药物的吸收能力,经患者反馈,治愈后没有复发的情况。 古法宁神方剂治疗灼口综合征有其独到之处,其根据中医理论体系,辨证施治,着重调节阴阳平衡、扶正祛邪、滋阴清热、调畅气血、疏通经络、补脾健胃,养肝补肾等,恢复脏腑功能,从而取得良好的疗效,且具有经济、简便、有效、无副作用等优点,其临床应用也不断更新发展,显示了其良好的前景及临床意义。
联系人 | 高金龙 |
---|